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听力障碍会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新生儿听力筛查可早期发现诊断干预。听力损失者可以通过助听装置(如助听器、人工耳蜗等)获得听力康复。2021年3月3日是第二十二个“全国爱耳日”,也是第九个“世界听力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筛查·康复·沟通”。在这特殊时期,我们推出爱耳日特辑,传播正确的预防和保健知识,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爱耳护耳意识,最后达到人人享有健康听力、正常沟通交流的目的。
听力障碍是人类最常见的感觉功能障碍,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约有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儿童3400万,成人4.32亿。听力障碍广泛影响人的健康,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经济社会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火器兵器的大规模应用、工业制造业的崛起以及现代娱乐媒体的发展,人类暴露于噪声的机会和强度都大大增加了,噪声不仅影响人们的情绪,同时也会对人体各个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消化系统等都可能噪声刺激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噪声对于听觉系统的损害造成的永久性听觉障碍是最为严重的危害。噪声是目前公认的世界性七大公害之一,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成为世界上受噪声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噪声性听力损失又称噪声性聋,是一种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是由于遗传与工业、军事和娱乐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种获得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是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仅次于年龄相关的老年性聋,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全球大约有5%~12%的人口正承受着包括工业噪声在内的各种噪声影响下的听力损失,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制造业、纺织、板金工种、铁路和包装等行业的工人噪声性聋患病率从12.15%到49.02%不等,并随着暴露持续时间的增加而上升。从事铁路工作超过10年的工人中噪声性聋的患病率高达80.7%。噪声性聋其可分为急性声损伤和慢性噪声性聋两种类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而久之则难以恢复。
1998年,中国残联、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妇联等联合倡议,成立全民爱耳日宣传活动,因此每年3月3日成为我国爱耳日。我国媒体通常在这一天增强对耳疾病、噪声暴露和以及其他常见听力障碍的预防和治疗的科普教育。这些年我国年轻人群的听力问题、噪声暴露水平越来越受到关注,针对年轻人的噪声危害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急性声创伤损伤机制
急性声创伤可以由强稳态噪声和强脉冲噪声暴露引起。典型的强稳态噪声多见于重金属摇滚音乐;强脉冲噪声一般见于各种爆炸、射击和剧烈撞击产生的高强度短时噪声。强脉冲噪声可导致鼓膜破裂、听小骨断裂移位,鼓室内出血等中耳损伤。强稳态噪声和强脉冲噪声可以引起内耳一系列损伤,包括纤毛的倒伏脱落、毛细胞胞体损伤以及与神经纤维间突触的离断等。
强稳态噪声:酒吧、ktv、噪音较大的工厂等、
强脉冲噪声:强大的爆炸声。
慢性噪声性聋的损伤机制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不仅是与噪声强度有关,同时也与噪声暴露时间的长短有关。噪声强度与暴露时间共同构成噪声暴露剂量,并决定对听觉系统影响的大小。国际上一般把24小时内在90dB的稳态噪声下暴露8小时为噪声暴露的安全界限。长时间或反复暴露于噪声环境会导致明显的听力下降。在内耳组织病理方面,噪声性聋的损伤最初局限于毛细胞,随损伤加重逐渐波及突触、螺旋神经节等结构。
耳蜗是一种代谢活性比较强的器官,噪声性损伤可以导致耳蜗内的活性氧物质水平增加。活性氧物质的存在与毛细胞损伤和死亡有密切的关系,噪声暴露后氧自由基过表达并在耳蜗中聚集对内外毛细胞及血管纹细胞具有破坏作用。主要相关基因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过氧化氢酶基因及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
噪声暴露后毛细胞内游离Ca2+含量会异常增多并引起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噪声暴露后胞内过高的钙离子水平会影响线粒体ATP合成,继而引起毛细胞供能不足、活性氧大量生成,并激活磷脂酶、蛋白激酶和核酸内切酶,引起毛细胞凋亡或坏死。内毛细胞中Ca2+浓度增加还会刺激谷氨酸递质过度释放,导致内毛细胞突触损伤及神经末梢肿胀。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是噪音性耳聋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但有研究发现,暴露于相同水平噪声环境中的工人,并非所有的个体都会发生噪声性耳聋,且发生听力损失的工人疾病程度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噪声性聋的易感性在人群中有很大的异质性。
钙粘蛋白是一种钙离子依赖的细胞黏着糖蛋白,对胚胎发育的细胞识别、迁移和组织分化以及成体组织器官的构成具有重要作用,在耳蜗内表达并起重要作用的类型主要有钙粘蛋白23(CDH23)、原钙粘蛋白15(PCDH15),两者基因表达的多态性均与噪声性耳聋易感性密切相关。
噪声性耳聋的治疗
急性声创伤的治疗方法包括吸氧、高压氧舱治疗、使用扩血管药和糖皮质激素,目的都在于尽可能促进听力的恢复。实施治疗越早,听力恢复的可能性和程度可能相对更大。对治疗后仍遗留显著听力障碍者,建议佩戴助听器,以改善语言交流功能。
慢性噪声性聋一般为永久性听力损失,通过治疗恢复听力的可能性甚小。在听力损失严重,影响言语交流的患者,佩戴助听器是补偿听力损失、恢复言语交流功能的主要手段。对因噪声导致严重听力损失,甚至全聋者,可考虑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以恢复患者言语交流能力。
由于噪声造成的听力损失多为永久性的,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对噪声性聋的预防尤为重要。对于长期接触噪声的人群及职工应积极开展听力健康教育宣传,定期检测听力,加强声源的消声和隔音等工作,及早做到防护,从而有效预防噪声性耳聋的发生和降低其听力损害的程度。